图书馆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本馆概况  新书书目  书籍荐读  二十四节气与养生  红色书籍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  文集荟萃  相关下载  意见箱 
当前位置: 首页>>中华传统文化专题>>中华传统文化专题>>正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系列 十一
2022-09-07 16:56  

 丝 绸

【导读】

中国是世界丝绸的发源地,以发明“织桑养蚕、缫丝织绸”技术闻名于世,被称为“丝国”。几千年来,中国丝绸以其独有的魅力、绚丽的色彩、浓郁的文化内涵,为中国文明谱写了灿烂篇章。丝绸催生了“丝绸之路”,作为“丝绸之路”的主角,丝绸产品及其技术和艺术,成为“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内容,被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东西方文明互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古代,丝绸就是蚕丝(以桑蚕丝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蚕丝和木薯蚕丝)织造的纺织品。现代由于纺织品原料的扩展,凡是经线采用了人造或天然长丝纤维织造的纺织品,都可以称为广义的丝绸。而纯桑蚕丝所织造的丝绸,又特别称为“真丝绸”。

丝绸的发明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绸(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而做出发明丝绸(养蚕缫丝织绸)这一伟大贡献的发明家,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轩辕黄帝的妻子嫘祖。在5000多年以前,勤劳、智慧、聪明的嫘祖就发明了丝绸(养蚕缫丝织绸技术)。嫘祖作为中华第一夫人,与黄帝并列为“人文初祖”。嫘祖被誉为“人文女祖”。嫘祖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后世尊为“先蚕”,享誉海内外。嫘祖教民养蚕缫丝,建立了光照千秋的功业,被称为“蚕母娘娘”。由于嫘祖创造了丝绸文明,功高天下,自周代起就被尊奉为“先蚕”,民间尊称为“蚕神”,爱称为“嫘姑”、“丝姑”、“蚕姑”,历来受到各族人民的无限崇拜。嫘祖“养天虫以吐经纶,始衣裳而福万民”,开启了享誉中外的丝绸文明,泽被天下。韩国、朝鲜及东南亚国家都隆重祭祀嫘祖。西方国家认识中国是从认识丝绸开始的,因而最早称中国为“赛里斯国”,即丝绸之国。嫘祖发明的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技术,堪称在“中国四大发明”之前的“中国第一大发明”。可以说丝绸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丝绸是人类最美丽的发明。

专家们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养蚕、取丝、织绸。真正能够说明蚕茧得到利用的是1926年在山西省夏县西阴村发掘到的半个蚕茧。据考古学家李济和昆虫学家刘祟乐的研究,断定为桑蚕茧。茧壳长约1.36厘米,幅宽约1.04厘米,是用锐利的刀刃切去了茧的一部分。西阴村所处的时代为仰韶时期(距今约5600-6000年),为人们研究丝绸起源提供了实物。

1984年,河南郑州考古所在荥阳县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掘了一块浅绛色的罗织物。这块罗织物距今已有5600多年的历史,是迄今为止全世界发现的最早的丝绸织物。

http://p.ananas.chaoxing.com/star3/550_385/4afce946d82947f70c8a7688565960b1.png

(罗织物/公元前3650年/河南荥阳青台村出土)

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对这块丝织品进行了研究鉴定。一是关于它的组织结构。青台遗址出土的纺织品是左右经线相互绞绕的罗织物。罗织物起源于渔猎时代的网罟,其特点是质地轻薄、结构稀疏。二是有关罗织物的颜色。青台遗址出土的浅绛色罗,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带有色泽的丝织物。原始社会的先民们喜爱用色彩表达审美观念,从最初的用颜色涂敷陶器,到用彩色文身,再到后来逐步用色彩装扮服饰。据专家推测,这块浅绛色罗是先经过练丝再染色的,所用的颜料可能是赭铁矿一类。三是有关它的用途。这块罗织物是在该遗址的婴幼儿瓮棺中发现的,用来包裹儿童的尸体。在古代中国有着“布以养生,帛以送死”的传统。先民们认为蚕的一生非常神圣,其由卵到蚕,作茧自缚而成蛹,破茧而出羽化成蛾,是和天地生死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觉得用蚕丝做成的丝织品具有通天地的神奇功能,因此死后灵魂想要升天就必须用丝织品或丝绵把身体包裹起来,形成一个人工的“茧子”。这就是先人之所以用丝绸包裹尸体的原因所在。

河南出土的罗织物,作为纺织考古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它填补了黄河中游及其相邻地区纺织史的空白,使文献中有关黄帝及嫘祖“育蚕、取丝、造机杼作衣”的传说在河南有了实物佐证。

http://tgi1.jia.com/113/982/13982071.jpg

丝绸所含的天然纤维主要是蚕丝纤维,是熟蚕结茧时所分泌丝液凝固而成的连续长纤维,也称天然丝,是人类利用最早的动物纤维之一,包括桑蚕丝、柞蚕丝、蓖麻蚕丝、木薯蚕丝等。

蚕丝纤维是唯一得到实际应用的天然长丝纤维,由蚕改粘液凝固而成。蚕丝纤维因蚕的食性不同分成多种,其中有食桑叶形成的桑蚕丝纤维、食柞树叶形成的柞蚕丝纤维以及食木薯叶、马桑叶、蓖麻叶形成的其他野蚕丝纤维。桑蚕丝纤维和柞蚕丝纤维可以把长丝纤维的形态保留到集束形成的长丝纱中,其他的几种野蚕丝纤维只能被改形为短纤维用纺织加工。在用桑蚕丝纤维和柞蚕丝纤维集束形成的长丝纱中,桑蚕丝纤维的长丝纱最重要,占天然长丝纱的大部分。

丝绸的分类

根据织物组织、经纬线组合、加工工艺和绸面表现形状的绸品种划分为15大类、35小类。十五大类是纺、 绉、缎、绫、纱、罗、绒、锦、绡、呢、葛、绨、绢、绸、缂;三十五小类是双绉、乔其、碧绉、顺纡、塔夫、电力纺、薄纺、绢纺、绵绸、双宫、疙瘩、星纹、罗纹、花线、条、格、透凉、色织、双面、凹凸、山形、花、修花、有光、无光、闪光、亮光、生、特染、印经、拉绒、立绒、和服、大条、缂丝。

https://p.ssl.qhimg.com/t0167c11f931e1d92fc.png

丝绸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丝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与中国的礼仪制度、文化艺术、风土民俗、科学技术等有极多的联系。帝王用丝绸彰显其权威,百官用丝绸标识其等级,文人写下咏叹丝绸的诗词,画家在丝绸制成的绢帛上泼墨挥洒,老百姓向各路蚕神祭祀,祈求蚕丝丰产,而朝廷则下达课劝蚕桑的政令,并以此来评价地方官的政绩。

https://p.ssl.qhimg.com/t010a7578a9c3dd122d.png

四大发明中“纸”、“印刷术”都与丝绸有着直接的关系。“纸”的最初含义就是制丝绵过程中的茸丝的积淀物。印刷术的发明直接与丝绸上的凸版印花术有关,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印花丝织品已是大面积的多彩套印,比正式出现的唐代雕版印刷品要早近千年。因此可以说,丝绸上的凸纹版印花是后代雕版印刷术的鼻祖。此外,海上丝绸之路的发达也直接促进了指南针的实践和完善。

https://t11.baidu.com/it/u=3734699770,2808075838&fm=173&app=25&f=JPEG?w=640&h=459&s=1DBF9CBA52248EFE0E13FAAF0300F008

丝绸并不仅是简单的一种昂贵的服装原料,在历史的很长时间里,还承担着重要的货币功能。对中国而言,“丝绸”不仅仅是商品,而是货币本身,不但可以用来支付戍卒的薪水,还可以用来支付购买马匹等大宗商品的支出。中国用丝绸购买草原部落的畜牧产品,而草原人则沿着丝绸之路,将这些丝绸向西贩卖输送。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丝绸实现了从货币向商品的转变,也解释了在“丝路”的东端常能发现罗马、拜占庭金币,而在西方很少出土中国铜钱的原因,因为丝绸本身就是丝路通行的货币。古代丝绸之路上最重要、应用最广泛、跑路里数最长、出现范围最大的货币是丝绸。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f703738da97739129daf7a1fe8198618377ae2c7?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丝绸文化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首先,本土的丝绸文化反作用于本土的纺织业,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与改革,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创造出新的织物类型,进一步丰富了丝绸文化。其次,中国丝绸对世界的贡献首先在于中国的丝绸技术随着丝绸的外传而传播。中国丝绸技术首先传到中亚一带,后来又传到欧洲诸国。除了蚕桑技术,缫丝和丝织提花技术也对西方的纺织技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最后,外来丝绸文化对本土纺织业的发展与革新所产生的作用更为巨大。中国的丝绸进入欧洲各国后,各国君主们纷纷建立与发展本国的丝织业。在此过程中丝绸文化的传播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不断完善、不断丰满的。例如西欧抽丝织绸工人把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色彩的感受,融于中华民族祖先的创造力之中,使纺织技术日益精湛、科学,成为近代工业的先导。正是由于这种极富创造性的糅合,极大地丰富与促进了纺织技术的发展。国外丝绸文化形成后又反馈给中国,对中国的纺织业的发展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近代的机器纺织技术,对中国纺织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http://img7.sjfzxm.com/upload/image/2016/12/05/047993d4-7d60-4bf9-b02f-79bcb3272bed.jpg

丝绸文化促进了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丝绸文化在汉字的产生、发展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反映到汉字中表现为与桑、蚕、帛和大量“纟”部字及与其有关的汉字的产生和应用。《说文解字》中,收录篆文9353字,其中含“纟”部的,共有248字,约占其篆文总数的3%。汉语中还有大量与这些字相关的词语,如:桑蚕、桑麻、桑梓、蚕种、缫丝、纺丝、丝绸之路、帛画、玉帛、财帛等 。这些词语大都与蚕丝业生产有着紧密的联系。

此外,还有许多与丝绸文化有关的成语和典故,如作茧自缚、锦囊妙计、衣锦夜行、衣锦还乡等 。另外,大量文学作品也以描写蚕桑丝绸来抒发情感或反映社会现实,如李白的《陌上桑》,杜甫的《白丝行》等。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308/3655279bd4954892baabe30650a1f56f.jpeg

丝绸文化促进了民俗文化的衍生 丝绸文化中民俗色彩浓郁,中国人的蚕神崇拜具有数千年的历史,数千年来有关蚕神的神话传说绵绵不绝,而且蚕神众多,各地正宗的蚕神不下10种 。众多有关丝绸文化的歌谣、谚语、方言俗语,是历史的活化,积淀着浓郁的民俗色彩,许多岁时习俗、社会习俗和人生礼仪习俗都与丝绸文化有关。

http://p.ananas.chaoxing.com/star3/550_367/6f49bd5502d31d681982763af4e80dc0.png

(含山轧蚕花庙会前买卖蚕花 注:浙江含山轧蚕花庙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丝绸文化促进了工艺美术的发展 丝绸文化深入到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审美情趣产生了很大影响,进而影响着其它的艺术,甚至促进一些新的艺术门类的产生。先秦丝绸纹样的风格是造型质朴、大方、富于变化,这些纹样与同代陶器、金属器、漆器等纹饰互相影响,并与当时织造技术水平相适应。东周的彩绘漆器,可以见到丰富的间色与复色,与当时的丝织品色彩特点遥相呼应。“十二章纹”的起源与丝绸手绘与刺绣有着紧密的联系。“十二章纹”(日、月、黼fǔ、黻fú、星辰、群山、宗彝、藻、龙、华虫、火、粉米)后来演变为皇帝龙袍上的专用纹样,成为古代服饰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http://www.gujian.cn/file/pic/f/9966.jpg

(十二章纹)

丝绸文化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 西汉时张骞,历经13年,足迹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亚、西亚各地,是中原去西域诸国的第一人,开创了古老的丝绸之路。

丝绸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之一,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贡献很多,同时,国外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使本土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日本曾多次接纳中国移民进入本国生活或是派遣使者进入中国学习丝织技术。中国移民、大批的日本留学生和学问僧随同使团到日本后,对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隋唐时期,隋唐文化对日本的社会和文化形成一次强烈的冲击。在日本形成了规模空前的“仿唐文化”,并持续了200多年 。作为回馈的日本文化进入中国以后,开阔了人们的精神视野,不少文化也成为诗词歌赋的主题,一些丝绸以异域神祈祥瑞或传说故事为图案,被中国工匠所吸收,丰富了中国百姓的文化情趣。另外,丝绸也作为各国的“和平使者”,曾在各国外交中起到关键作用。各国以丝绸贸易或互赠丝织品为突破口,加强各国之间的联系,维持和平稳定的国际关系,为世界文明进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http://thumb.1010pic.com/pic3/quiz/images/201606/215/0c736d64.png

丝绸文化的发展前景 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对促进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丝绸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几千年前,丝绸从长安沿着丝绸之路传向欧洲,所带去的不仅仅是一件件华美的服饰、饰品,更是东方古老灿烂的文明,从那时起,丝绸几乎就成为了东方文明的传播者和象征。

http://p.ananas.chaoxing.com/star3/550_367/11059c017f48afa934c70d15ba8b5143.png

(打包待运的生丝)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丝绸文化不断地得到传承和发展,中国丝绸行业的发展势头迅猛,丝绸产量居全球第一位,其中茧丝和绸缎可以主导国际市场生产和价格走势。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蚕丝生产和出口大国,中国生丝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出口量占世界总贸易额的80%以上。 目前享誉世界的织品主要有四大名绣(苏绣、蜀绣、湘绣、粤绣)和三大织锦(云锦、蜀锦、宋锦)。

http://p.ananas.chaoxing.com/star3/550_367/235a7df45caa436fcd44cbf79a4d9cfa.png

(茧站收购的彩色茧)

提高丝绸产品科技含量,开发新的丝绸产品,满足新兴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是未来国际丝绸消费增长的必然趋势。健康型、功能性、个性化丝绸产品需求不断增加,可以看出丝绸纤维的底蕴优势正逐步得到现代人们的重新认可。彩色丝的出现,能够适应社会消费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而拥有13亿人口的丝绸内销市场更是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

http://www.scsilk.com/d/file/news/1/2017-11-21/f580a60fcd7c0098b9a30c7bd68c81c4.jpg

【书籍荐读】

      详见:https://tsg.scctcm.edu.cn/info/1047/1908.htm

声明:文中内容和图片主要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相关作者,此处仅作为内部推荐读物。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