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本馆概况  新书书目  书籍荐读  二十四节气与养生  红色书籍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  文集荟萃  相关下载  意见箱 
当前位置: 首页>>中华传统文化专题>>中华传统文化专题>>正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系列 十三
2022-09-20 09:09  

对  联


【导读】

一、对联的起源及概念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对联起源于桃符,五代时期的后蜀末代皇帝孟昶于公元934年春节之前,创作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副春联。后来贴春联成为了民间的一种重要习俗。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门联、联语、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即是一种对偶文学。对联雅称楹联。

二、对联的特点及分类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葩,它涵盖了词汇、语法、修辞等多方面的知识,在世界艺术宝库中放射出不同寻常的光芒。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体现中国人民生活情趣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基本特点是对仗工整、平仄相间、节律动人、意境优美。字数多少无定规。”(摘自《辞海》)《联律通则》中则指出:“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每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从形式到内容均为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校图书馆正门对联


对联的种类较多,可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https://image.16pic.com/00/25/10/16pic_2510103_s.jpg?imageView2/0/format/png

三、对联的美

第一,对联之美,美在形式。王泽敏在《中华楹联大全》指出:楹联“在形式上极富对称之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可以在楹联中得到充分体现。” 每一副对联,都由上下联组成,上下联要求对仗工整,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同时上下联相对应的词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也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传统联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辞旧迎新的如:“祥龙回首辞旧岁,金蛇起舞迎新春”,新春贺喜的如:“春色春光春似海,福天福地福如山”、“四海皆春春不老,九洲同乐乐无穷”等雅俗共赏的喜庆联让人过目难忘。

释文:岩前拄杖看云起;松下横琴待鹤归。 ——张大千


第二,对联之美,美在语言。对联独具中国文化的魅力,即民族性,她充分而灵活地展现了汉语语言文字特有的美。可以说,没有汉语言文字,就没有中国对联,就没有对联之美。对联属于一种独立的文体,是讲究平仄和对仗等联律的“诗中之诗”。汉字的象形、形声、会意、偏旁,以及一字多音、一音多字、一字多义、一义多字诸多变化,直接构成了对联艺术的用字技巧,可以说对联是汉语言文字特点的集中展现。如析字联的三种情况:一种是拆而不拼。《巧对录》有唐伯虎与好友祝枝山的戏对“半夜生孩,亥子二时难定;百年匹配,己酉两姓相当”;一种是拼而不拆,“日月明空曌;千里重金锺”;另一种是巧对,“长巾帐内女子好少女更妙,山石岩前古木枯此木是柴”。

吴海波书


第三,对联之美,美在意境。“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有色有声,极富想象力,让人觉得山高水长,如在眼前。“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此联乃郑板桥所撰,可观其作者从容淡泊,一幅清雅高洁,花香淡淡的居室图画浮现在脑海里。“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看似四样植物,却暗含因何,有幸,得偶,不须媒的语意双关,道出了缘分的喜悦。

释文:春水船如天上坐;秋山人在画中行。——启功


第四,对联之美,美在直抒胸臆,寄托情志。朱熹曾撰联:“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纳天地古今于联内,表达修身治学的志向。林则徐有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蒲松龄所撰“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整副对联张弓如满月,气势磅礴,催人奋进,蒲松龄屡试不第,但他笔耕不辍,终以《聊斋志异》名垂青史,“有志者事竟成”和“苦心人天不负”已成为无数人的座右铭。“浮舟沧海,立马昆仑。”是周恩来早年的一副自勉联。虽只有寥寥八个字,但却豪情万丈,气贯长虹,我们能感受到他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英雄气概。

释文:三通可慰还乡願;两制能酬报国心。


第五,对联之美,美在丰富的人生哲理蕴含在精炼的对仗文字中。“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此联从竹、梅中寻到做人的道理,将天然景物赋予可贵的品格,给人以启迪,教导人们做人要虚心,不附炎趋势。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正中有一副楹联,向来被推为武侯祠诸联之冠,“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在对诸葛亮一生用兵和施政的功业进行高度概括的同时,也有“讽谏”之意,此联叙事寓情,怀古喻今,甚有哲理。左宗棠题于江苏无锡梅园的“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上联讲为人,要有远大抱负,高尚情操;多结善缘,把握发展机会;严格要求,过普通人的生活。下联讲做事,要高瞻远瞩,不拘泥于眼前;稳重低调,临危不惧;把握正确方向,注意留有余地。这24个字不仅浓缩了古代圣贤“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哲学,而且暗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释文:多吉者必慎,有寿者能仁。——齐白石


第六,对联之美,美在能借用此物而言它,达到作者意图。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对联佳作,它们有的反映时代风貌,宣扬爱国主义,有的抨击黑暗势力,讴歌进步潮流,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虾吃水,水落石出;朝廷刮州府,州府刮县,县刮民,民穷国危。”这一对联深刻地揭露出中国封建社会层层剥削的本质,老百姓处于水生火热之中,其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揭露的内容是一致的。1941年,毛泽东著《改造我们的学习》,引用了明代著名大学者解缙先生笔下的一个对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以此批评那些“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的人。

吴海波书


第七,对联之美,美在能通过对联了解文化名人和旅游胜地。“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的诸葛亮;“香草还生三户地,湘流应识九歌心”的屈原;“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的杜甫;“枫叶四弦秋,根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的白居易;“却怪武陵渔,自洞口归来,把今古名人忙煞;欲寻澎泽宰,问田园何在,唯桃花流水依然”的陶渊明;“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的司马迁。苏明拙政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一幅对仗工整的名联,还有济南千佛山趵突泉的名联“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二条玉带;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巧用叠字和比喻;山海关孟姜女庙的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利用汉字的一字多义、同音假借的特点描画云彩时聚时散,潮水忽涨忽落,万千气象;还有苏轼题武昌黄鹤楼“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气势非凡;四川广元武则天寺庙楹联“六宫粉黛无颜色,万国衣冠拜冕旒”,上联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下联出自唐代王维的《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通过此联不仅可以引发人们了解武则天及则天庙,还可以了解白居易、王维及其他们的生平、诗作。

https://p.ssl.qhimg.com/t018323a1034ae02180.png

孟姜女庙的楹联


综上所述,对联的美是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在形式上体现在对仗工整和节律相协。在内容上,体现在意境优美。形式和内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一副“美”的对联。

书法家张海的作品


【书籍荐读】

      详见:https://tsg.scctcm.edu.cn/info/1047/1916.htm


声明:文中内容和图片主要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相关作者,此处仅作为内部推荐读物。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图书馆